记者从北京大学获悉:6月26日凌晨,学校三项研究成果同时上线《自然》(Nature)。今年以来,北京大学已在Nature、Science、Cell三大国际顶尖刊物(CNS)上共计发表38篇成果,交出了科技创新年的上半年答卷。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鹏教授团队和生命科学学院伊成器教授团队合作发布的研究成果,突破了生命的编码限制。研究团队利用RNA修饰技术,首次成功构建并解码了三种新型人工密码子,建立可编程的RNA密码子扩展系统(RCE),拓展了生命系统的设计空间。未来,该技术有望成为设计人工生命系统的基石,推动新型生物疗法的开发,为疾病治疗开辟全新路径。
“生命如同一台精密的生物计算机,其‘核心编程语言’由DNA中的64组密码子构成,这些遗传密码指导细胞利用氨基酸合成蛋白质。但这一系统存在着天然的‘语法局限’,只能编码20种标准氨基酸。”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打破这一壁垒,人类将开启生命编程的新维度,生物医学领域也将迎来革命性的转变与升级。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马丁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徐舒涛研究员团队合作发表的最新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核磁共振识别下的真实混合废塑料正交转化策略”,运用核磁共振手段识别出真实塑料中所包含的不同的化学结构,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包含多个步骤的化学反应路径,形成了完备的识别和转化路线。
马丁介绍:“我们期待这项混合废塑料转化解决方案,能够在显著减轻环境污染压力的同时,实现废塑料中碳氢资源的高附加值转化,从而真正‘变废为宝’。该技术有望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贡献重要的科技力量。”
北京大学雷晓光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研究员团队合作,首次解析了蝗虫释放的4-乙烯基苯甲醚(4VA)的完整生物合成途径。4VA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素,它像“集结号”一样诱导蝗虫聚集。基于这一突破性的发现,研究人员设计和筛选出了小分子抑制剂4-硝基苯酚(4NP),微量4NP即可显著抑制信息素4VA的合成,接触4NP的蝗虫群体会迅速“解散队伍”,从密集群居模式回归散居状态。
相比于传统农药的“无差别攻击”,这种“信息素精准防控”的新策略更加环保高效。未来,团队将进一步优化技术体系,推动这项成果走向实际应用,为保障粮食安全、守护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提供科学可行的绿色防控范式。
配资门户首页地址,如何开户炒股买股票怎么开户,配资炒股平台找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